|
一起來看看
↓ ↓↓
助人為樂
李紅艷 點軍區聯棚鄉大眾美發店負責人
鄒開榮 伍家崗區伍家崗街道伍臨路社區居民
李祖生 興山縣昭君鎮灘坪村村民
黃俊平 西陵區夜明珠街道肖家崗社區居民
陳曉剛 秭歸縣志願者協會副會長
敬業奉獻
吳方華 當陽市兩河鎮農業服務中心主任
彭昌裕 夷陵區樟村坪鎮秦家坪村村醫 李家珍 宜都市陸城街道退役軍人服務站副站長 誠實守信 黃德海 枝江市馬家店街道沱江社區居民 孝老愛親 馮發英 宜昌高新區白洋鎮善溪窯村村民
望運琴 亭區古老背街道桐嶺社區居民 一起來看他們的事跡
助人為樂
1. 李紅艷 ,女,1975年生,點軍區聯棚鄉大眾美發店負責人。2020年3月,李紅艷到村組給居家村民免費理發時,發現不少老人舍不得花錢理發,頭發凌亂,便在自家理發店貼上“每周二免費給65歲以上老人理發”的字條並堅持至今。先後免費幫2000余名老人理發。她表示︰“只要我還在開美發店,這件事就會一直堅持下去,直到哪天我做不動為止”。
2.鄒開榮 ,男,1948年生,伍家崗區伍家崗街道伍臨路社區居民。1986年,退伍的鄒開榮回到八一鋼廠工作,居住在當時無人管理的伍臨路小區。看見小區內髒亂差的現象,熱心的他總會忍不住上前清理垃圾、雜物等,維護小區的衛生環境。他帶領社區“吾鄰老兵”退役軍人志願服務隊,秉持“熱心公益、服務社會”的宗旨,圍繞社區中心工作、群眾關心的小事實事,在轄區內義務開展疫情防控、疫苗接種、應急救援、護河護綠、執勤巡邏、衛生整治等志願服務活動,積極助力社區治理工作。鄒開榮為人低調、做好事不留名,充分體現了一位軍人的本色和擔當,受到當地群眾一致好評。
3.李祖生 ,男,中共黨員,1957年生,興山縣昭君鎮灘坪村村民。作為遠近聞名的“茶工匠”,他潛心鑽研種茶制茶手藝40載,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茶之道,讓茶山上的“綠葉子”真正成為鄉親們的“金葉子”。從毛頭小伙到鬢角斑白,他愛茶懂茶傳茶,常年免費給茶農發放肥料、茶苗,指導茶園改造,幫助200余戶茶農增收致富。為將茶藝發揚光大,他開辦培訓班,免費培養年輕人。2020年,他創辦宜昌香之河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讓20余戶貧困戶在家門口就業增收,幫助200余戶茶農人均年增收2000余元。 4.黃俊平 ,女,1971年生,西陵區夜明珠街道肖家崗社區居民。2013年,黃俊平一家來到宜昌打工,租住在望州崗小區,認識了隔壁鄰居尹厚萍,兩人雖然年齡相差17歲,但一見如故,成了“忘年交”。黃俊平得知尹厚萍遭遇過喪子之痛、創業失敗、丈夫摔骨折等糟心事後,很是心疼這個妹妹,平日里十分關照她。2015年,尹厚萍生下女兒,黃俊平支持她擺攤掙錢的想法,每日幫她出攤、照看孩子、照顧母女的飯食。2016年,尹厚萍被倒下的樹砸傷腰椎,下肢失去知覺,在這個最艱難的時候,和她毫無血緣關系的黃俊平選擇不離不棄,心里上安慰她、思想上開導她、生活中幫助她洗被褥、床單,還給她做腿部按摩幫助復健治療,感動著周邊鄰里。 5.陳曉剛 ,男,1981年生,秭歸縣志願者協會副會長。2014年,陳曉剛在端午文化節現場第一次做志願者引導工作,自此便走上了志願服務的道路。七年時間里,他利用工作之余,積極組織並帶頭參與關愛弱勢群體、生態環保、疫情防控等多項志願服務活動200余場次,服務時長超過1000多個小時。他不僅是弘揚志願服務精神的“踐行者”,更是壯大志願服務隊伍的“帶動者”,受他的精神感召和行為帶動,黨員干部、學生等群體紛紛加入到隊伍當中,現已擁有近500人的強大力量。先後榮獲“宜昌市崗位學雷鋒標兵”“宜昌市學雷鋒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敬業奉獻 1.吳方華 ,男,1970年生,中共黨員,當陽市兩河鎮農業服務中心主任,湖北省科技特派員和省科技項目庫專家。扎根基層22年,他研發創新28項農業科技成果,服務魚腥草之鄉和大蒜重鎮建設;創建10項蔬菜品牌,實現特色蔬菜品牌強鎮富農;建成7大特色蔬菜科技創新示範基地,打造鄉村振興的重要特色產業魚腥草和大蒜產業。研發推廣的“萬元田高效種植模式”,推動兩河鎮魚腥草、大蒜等5萬多畝蔬菜產業的發展,輻射帶動當陽市10萬畝特色蔬菜發展,產值達到10億元以上,為全市農民增收5億多元。他每年開展技術培訓10多場次、培訓農民3000多人次,為農民發展魚腥草和大蒜產業提供技術保障。先後榮獲“宜昌市最美科技工作者”“當陽楷模”“當陽市優秀共產黨員”“當陽市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2.彭昌裕 ,男,1963年生,夷陵區樟村坪鎮秦家坪村村醫。彭昌裕的爺爺和叔叔都是村里的老醫生,1982年高中畢業後,他回到村里,從長輩手中接過“接力棒”,成為一名鄉村醫生。平時,鄉親們找他診治,不論是在衛生室還是在家,他都熱情接待,有時遇到村民半夜患病,他也是二話不說立即出診。35年來一直堅守在村衛生室,不分晝夜守護全村2300多位村民的健康,在衛生室里過了30多個除夕。有一年天寒地凍,彭昌裕下班回家,年夜飯剛端上桌,就有村民跑來敲門,說家人急需救治。他拎起藥箱就出門,直到病人病情穩定,再回到家已是正月初一的凌晨。他長年累月入戶講授健康保健知識,讓鄉親們對健康的認知從“有病才治”轉為了“預防生病”。彭昌裕說,大伙兒信任我、依賴我,我願意堅守下去,把年輕的大學生村醫帶好,把鄉村醫生守護鄉親健康的使命和職責一代代傳下去。被評為夷陵區“十星級文明戶”。 3.李家珍 ,女,1970年生,中共黨員,宜都市陸城街道退役軍人服務站副站長。她扎根基層30余年,進百家門、辦百家事、暖百家心,用自己的辛苦指數換群眾的幸福指數。2019年,她成為陸城退役軍人服務站一員,甘當新時代“紅嫂”,將168個網格織網成家,探索“雙五心”工作法,建立退役軍人誠信檔案,為轄區4000余名退役軍人和重點優撫對象,架起一座“連心橋”。她精心布置“生日宴”為90多歲的退役老兵送去“意外驚喜”,她頂著40多度的高溫幫退役軍人拓寬“創業之路”,她用真情為退役軍人建起“溫暖的家”。她熱情服務,助力200多名退役軍人在“第二戰場”實現高質量就業,鼓勵45名退役軍人參選村干部。被評為2021年度全國退役軍人服務中心(站)“百名優秀主任(站長)”。 誠實守信 1.黃德海 ,男,1956年生,中共黨員,枝江市馬家店街道沱江社區居民。今年66歲的黃德海在馬家店城區經營一家小型的農機修理店,2022年3月6日,在騎車去修理店的途中發現一個錢包,他拾起錢包查看,里面足有一萬多的現金,還有手機、銀行卡若干。面對大額財物,黃德海沒有絲毫猶豫,立即撥打了110報警電話,請求幫助尋找失主。雖然已經將失物交給警察,黃德海還是堅持守候在原地,挨個詢問過往行人是否丟失財物,最後終于等到了正在焦急尋找的失主。返還失物之後,黃德海婉言謝絕失主的現金酬謝。 孝老愛親 1.馮發英 ,女,1957年生,宜昌高新區白洋鎮善溪窯村村民。26年前,馮發英的婆婆周興英因高血壓小腦出血導致中風後便癱瘓在床,生活不能自理,考慮到老人的其他幾個女兒都已經出嫁在外地,沒有時間照顧,馮發英主動擔起照顧婆婆的重擔。26年間,馮發英毫無怨言的守在癱瘓在床的婆婆身邊,一口一口地喂水喂飯、擦臉梳頭,擦屎擦尿,雖然婆婆的吃喝拉撒都在床上,但屋里聞不到任何異味。如今,年近90歲的周興英在馮發英的精心照料下,精神狀況依然較好。除了照顧婆婆之外,馮發英還兼顧著家務和農活,保持家里干淨整潔,讓老人生活得更舒心。馮發英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孝老愛親的傳統美德,得到親友、鄰里的一致好評。 2.望運琴 ,女,1975年生,亭區古老背街道桐嶺社區居民。自2007年公公因病去世後,望運琴把婆婆接到家中,無微不至照顧婆婆飲食起居15載。婆婆患上了嚴重的阿爾茨海默癥,望運琴主動關掉自己經營多年的服裝店,承擔起了專職照顧老人的重任。平日里,做好的飯菜,她總是先送到婆婆面前。婆婆喜歡吃的菜,她就每天變著花樣給婆婆弄。婆婆因病經常無緣無故發脾氣甚至打罵,她總是默默忍受,像哄小孩一樣哄著婆婆。由于婆婆老年痴呆容易走丟,望運琴事事把婆婆帶在身邊,買菜、散步、跳廣場舞,兩人都是形影不離,就連逢年過節回娘家,也帶著婆婆。她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孝老愛親的傳統美德,用一位女性真誠、質樸的情懷,詮釋著一個媳婦孝義、善良的美麗形象,不僅溫暖了家人和鄰里,也成為社區最靚麗的名片。 他們用善心照亮社會 用義舉溫暖人心 他們就在我們身邊 向好人學習!向好人致敬!
來源|文明宜昌
編輯|好兒 編審|翟婷婷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